close

2014-01-Liechtenstein-01    

遠近可見的瓦都茲城堡,也是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親王的寓所,佔據了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首都的制高點,這一歷史性地標主導了城市的天際線。

攝影:Liechtenstein Marketing,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公國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公國位於奧地利與瑞士之間、康斯坦斯湖以南的阿爾卑斯山區。國土面積僅為160平方公里,是歐洲第四小國,僅勝過梵蒂岡、聖馬利諾和摩納哥。雖然是阿爾卑斯萊茵地區的內陸小國,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卻是一個避稅天堂,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共設11個自治市,總人口約36800。瓦都茲是首都也是親王所在地,這裡還有整個國家的地標性建築:高踞於萊茵河谷之上建於中世紀的瓦都茲城堡。

                這一段的萊茵河總共有27公里長,正好是一個天然的疆域分界線,它的西面是瑞士,而雷蒂孔山脈則是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南面和東面的國界。這段與奧地利的疆界多由高聳的山峰組成,海拔均在2000公尺以上。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境內的這一段阿爾卑斯山脈被稱為三姐妹山。這個名稱來源於一個傳說。據說有三姐妹禮拜天沒去參加彌撒而是去採野莓,結果遭到懲罰,化作了岩石。 


 早期定居者 

  有證據表明,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地區最早的定居可以回溯到石器時代。在阿爾卑斯走廊和康斯坦斯湖之間的阿爾卑斯萊茵河谷地區,出現了早期部落的跡象,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5000年。大量來自銅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表示,萊茵河谷地勢較高的地方曾經有人居住,具體位置包括北邊的埃斯納堡和南邊的古騰堡。拉蒂人(Raeti)是這一地區有記載的最早部落,西元前15年,隨著羅馬人征服阿爾卑斯山,這一地區落入羅馬帝國手中,成為羅馬帝國的拉蒂亞(Raetia)行省。西元1世紀,帝國沿萊茵河右岸建造連接米蘭和布裡艮斯的軍事通道,途經今日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施安自治市,留下了一個羅馬要塞遺址以及一個約建於西元5世紀、古羅馬後期風格的帶有洗禮池的教堂。早期基督教的影響則可以從晚期哥德式的聖彼得教堂中發現,上世紀50年代對教堂進行了第一次發掘。 

 

  2014-01-Liechtenstein-02  

老萊茵河橋是最後的木橋,時至今日這座人行橋仍然連接著瓦都茲與塞弗蘭。

攝影:und Informationsamt,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阿勒瑪尼時期

  大遷徒時代,阿勒曼尼人來此定居。直到今日,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仍有人說阿勒曼尼方言。西元8世紀時,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併入法蘭克王國,10世紀又併入阿勒瑪尼亞。1342年建立了瓦都茲市鎮,作為哈特曼伯爵三世馮·威登伯格——薩甘斯的封地。作為新的地區統治者,哈特曼伯爵還得到了城堡,也就是如今的瓦都茲城堡。城堡保留著12世紀的樣式,1287年擴建了一座塔樓,1499年斯瓦汝比亞戰爭期間曾遭瑞士聯邦的軍隊焚毀,後來的城堡主人路德維格·馮·布蘭迪斯主持下進行了重建。其後入主的馮·蘇爾茨伯爵和馮·奧荷曼斯伯爵先後對這座中世紀權利的象徵進行了擴建,增加了翼樓,並且新建了圓形堡壘予以強化。 

  古騰堡城堡坐落於山頂,俯瞰著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最南端的巴爾查斯自治市,中世紀時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財產。不幸的是之後它淪為廢墟,成為一個採石場,幾個世紀後才獲得重建。1906年至1910間,出生於瓦都茲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伊根·瑞恩伯格將這座中世紀城堡改建成歷史主義風格,創造出了一個萊茵浪漫主義的傑作。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公國

  債臺高築的馮·奧荷曼斯家族被迫出售了財產,來自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奧地利下議院的約翰·亞當·安得里斯親王先是在1699年買下了施倫堡的自治權,後又在1712年購得瓦都茲市鎮。171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斯六世正式統一瓦都茲和施倫堡,建立了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公國,並授予安登·弗洛里安親王皇家議會席位。不過,這個新成立的國家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鄉村。最早居住於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高海拔山區的是14世紀來自瑞士瓦萊的礦工移民,他們是日爾曼族的瓦沙人(Walser),後來下到山谷,建立了特里森堡——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地勢最高的自治市,如今的滑雪勝地邁爾本所在地。中心地帶的一些山村至今仍操著日爾曼方言瓦沙語。如今這裡一座有著400年歷史的老建築建起的瓦沙博物館,遊客可以在此體驗昔日的生活。同樣在施倫堡,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建築:一棟兩層樓高的木建築,當地人稱為貝德曼宅邸,它始建於1518年,1994年改建為農家博物館。

 

  2014-01-Liechtenstein-03  

位於施倫堡的貝德曼宅邸如今成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裡面呈現的是19世紀與20世紀時的生活原貌。

攝影:und Informationsamt,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萊茵聯邦時期

  法國大革命戰爭和隨後的拿破崙戰爭期間,外國軍隊反覆進入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隨著法奧間爆發戰爭,公國最終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1799-1802年)期間被拿破崙佔領。1806年,也就是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覆滅的那年,拿破崙恢復了公國的主權,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成為新成立的萊茵聯邦的一員。2006712,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慶祝200周年獨立日。公國在約翰一世約瑟夫親王治下得到的獨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中才正式得到承認,由此也併入了日爾曼聯邦。由於與奧地利帝國關係緊密,兩國於1852年簽署了關稅協議,以刺激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經濟。這一協議一直延續到哈布斯堡家族倒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憲法將國會定為人民的代表,1862年經約翰二世批准正式實施。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後,公國中的進步力量一直呼籲建立一個民主的國會。1868年,出於財政原因,解散了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軍隊,之後從未再建軍。19世紀中葉,萊茵地區實行交通法規後,新建橋樑大大增加。第一批橋樑建於19世紀60年代,它們的出現取代了渡輪。自那以後,萊茵河沿岸只有橋樑,沒有渡輪。流經阿爾卑斯的萊茵河上唯一一座跨河木橋位於瓦都茲附近,至今仍在使用中。它建於1901年,目的是為了取代一座建於1871年的橋樑,建成後就一直連接著瓦都茲與聖蓋倫州的塞弗蘭。如今往南約200公尺,一座現代化的混凝土橋替老橋分擔了交通,而老橋只限步行和非機動車通行。

 

  2014-01-Liechtenstein-04  

新哥德風格的聖弗洛林大教堂建於1869年至1873年期間,建築師是弗雷德里希·馮·施密特。

 

  2014-01-Liechtenstein-05  

美術館(Degelo Architekten and Christian Kerez建築事務所設計)的立面採用精磨的清水混凝土。

 

有鑒於天主教徒佔據了市民中的主體,王室出資建造了聖弗洛林大教堂,1873年啟用。建築師是來自維也納的教堂建築專家弗雷德里希·馮·施密特。教堂大廳設有三個通道,外帶一個新哥德式尖頂塔樓。1960年起,親王家族的墓室設在了教堂南面。隨著瓦都茲脫離瑞士的庫爾教區,以及隨後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建立了瓦都茲大主教區,這一教區教堂也在1997年升級為大教堂。 

 

政府建築

19世紀末,隨著國會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各類辦公室的建立,已經有必要建造一座政府大樓了。這項任務委託給了維也納建築師古斯塔夫·馮·紐曼,1903年至1905年期間,他在瓦都茲城堡腳下建造了新巴洛克風格的政府大樓。這個時候,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這個阿爾卑斯山麓的公國,還是個倚重農業的國家,人口也不到7500

 

   2014-01-Liechtenstein-06  

弧形的中央銀行大樓(Hans Hollein設計)在黃昏時呈現出一種藍綠色。外牆材料選用的是來自瑞士格勞賓登州安得爾的花崗石片麻岩。

攝影:Centrum Bank,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與瑞士建立關稅聯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與萊茵河對岸的鄰國瑞士締結了更為緊密的關係,兩國都在大戰中保持了中立。1919年,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與奧地利的關稅協定終止,緊接著與瑞士簽署了關稅協定,這一協定一直延續至今。與此同時,瑞士法郎成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法定貨幣。兩國間的緊密關係除了關稅和貨幣還涉及經濟與行政各個領域,只有一個例外: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發行自己的郵票。位於瓦都茲的郵票博物館就是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集郵和郵政史的最好見證,它位於英國大廈之內,這座建築是尤因·亨得勒1933年為一名英國業主設計的,是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典範。同年,根據建築師弗茨羅伊克的設計,在瓦都茲營建了別具一格的市政廳,它有中世紀的外觀,帶有相鄰的塔樓、階梯式山牆和窗戶。頭頂上方120公尺處,瓦都茲城堡仍在俯瞰著整個公國,只是已經年久失修。在弗朗茨·馮維澤和建造大師阿羅伊斯·格斯坦恩的領導下,1905年至1912年期間對城堡進行了整修並再次擴建,面貌一新的城堡因此有家的感覺,以至於親王家族自1938年奧地利被德意志第三帝國吞併後,弗朗茨·約瑟夫二世便居住在這裡。因為是親王家族的私人財產,城堡不對外開放,不過,執政者曾在這裡接待國家政要和貴賓。自城堡不再履行處理國家事務的職責後,每年815的國慶日會邀請民眾前來城堡花園參觀、聚會。2004815,漢斯亞當二世親王正式將權利移交其子、世襲的阿洛伊斯親王,這個過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自此王位繼承人將同時行使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公國國家首腦的職責,擔負起內政外交的重任。

 

    2014-01-Liechtenstein-07   

位於瓦都茲的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國家博物館由兩棟歷史建築和一棟建於2003年的新建築組成。

攝影:Liechtenstein Marketing,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定居潮

  為度過上世紀20年代嚴峻的金融危機,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制訂了非常寬鬆的公司法和稅收體系,賦予基金會、創業者及銀行特權。1920年時只有一家銀行,如今已增加至15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仍然保持中立,因而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這個迷你國家得以利用自己地理位置的優勢。得益於與瑞士堅固的聯盟、穩定的政局和優惠的稅收,公國建立起了許多新興行業。除此之外,大量控股公司和信託公司在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註冊,引發了向國際金融中心的轉型。40年代的經濟復蘇和日漸繁榮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城市面貌帶來劇變。1950年後,全面進入村莊城市化的階段,這一時期出現的建築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都要多。人口數量則繼續以穩定的態勢增長,1965年達到19300。私人建築興起,使得小巧的只有一條道路的村莊開始向鄉間擴展。在公共領域,學校建築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瑞士建築師恩内斯特·吉賽爾1970年建造了穆勒霍茲學校:這是一個大型的綜合設施,各式建築構成了一家多元化的都市學校。

 

   2014-01-Liechtenstein-08  

彼得·凱撒廣場的建築樣式經過統一規劃,包括國會大廈、國家檔案館和行政大樓等。 

攝影:Liechtenstein Marketing,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瓦都茲

  19世紀初,瓦都茲只是一個800人口的小村莊,但它註定要成為公國的首都,別的不論,單憑地理位置就已足夠:它位於山腳下,山上正是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親王的官方寓所。今天,瓦都茲已有5000居民,城市疆界最遠延伸到施安和特里森。各式各樣的國家機構也將總部設在瓦都茲,不過從建築角度而言這些建築的外觀都不夠出色,這種情況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得以改善。建於2000年和2001年的兩棟建築是新科技的典範,為城市增添了一絲摩登意味。瑞士建築師馬賽爾·費雷爾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發電廠設計了一個分電站,選擇了圓柱式建築外形,以證明施安州萊茵河穀的發電廠所具備的潛力。本地建築事務所EFFEFF Architekten為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巴士公司設計了一個天然氣加氣站,這是一個懸空的橢圓形建築,看上去像是一架太空船降落在了瓦都茲工業區。另外一個有著遠大目標的地標性建築是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大學,為此特地將建於1833年的紡織廠,著名的斯波里工廠進行了改建,不過單坡屋頂和鑄鐵支撐的建築特色得到了保留。2002年,總部位於慕尼克的建築事務所Karl + Probst Architekten在雄偉的斯波里工廠大樓前,設計建造了一個安放在支撐架上的浮動形建築,這就是學校的圖書館和餐廳。

 

   2014-01-Liechtenstein-09  

間接照明和天然材料是國會大廈(HansjorgGoritzArchitekturstudio設計)會議室裡兩個關鍵性的特色。 

攝影:Liechtenstein Marketing, Vaduz,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新國家行政中心

     總部位於瑞士提契諾州的建築事務所Luigi Snozzi早在1987年就提交了針對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國家行政中心的設計競聘方案,但它看上去像過時的民主寺廟,因而在1993年經全體投票後被否決。取而代之的是要將市中心重新全盤設計,包括將Stadtlestrasse全部設為徒步區。為確定國家廣場的設計方案,2000年舉辦了一次設計競賽。在此之前私人贊助的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美術館已經開張,這是一棟龐大的立方體建築,由瑞士建築師梅恩萊德·莫格、海因里希·德傑羅和克利斯蒂安·科雷茲設計,它的落成帶來了大城市的感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是漢斯·霍雷恩2003年設計的中央銀行大樓,這位奧地利建築師創新地將其設計成弧形的後現代主義天然石建築。而在城堡山腳下進行的是國家博物館的擴建工程,Snozzi建築事務所提交的規劃也提到了這一點。新建築建於陡峭的山坡上,位於兩座受保護的既有建築之後。為此,來自巴爾澤斯的建築事務所BBK的設計突出了斜坡上原有的建築固定牆,只有三個高高在上的窗戶標誌著博物館後牆的存在,工程於2002年完工。繼國家博物館之後,國家廣場的建設起步了,2000年已經進行了相關設計招標。來自漢諾威的建築師漢斯約格·哥雷茲設計了一幢三層行政大樓,沿著山坡的坡度設計了屋頂露臺,使之成為完整的建築。還有一間“長屋”和一棟獨立式的兩層“高屋”。“高屋”看起來像是古色古香的現代風格,於2008年啟用,這個壯觀的、突顯國家形象的建築出現在了彼得·凱撒廣場,在引人矚目的18公尺高的斜屋頂之下,是25名議員的議事廳。廣場是以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的一位政治家命名,地磚與周邊建築一樣,採用同樣的淡色系,使得圍繞一旁的國家博物館、國家銀行和市政大樓成為一個整體。國家廣場建成意味著瓦都茲在市政中心的基礎上又擁有了國家行政中心。

 

 

 

 

arrow
arrow

    ts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